了解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發展歷史
更新時間:2016-07-15 點擊次數:3373
紫外可見吸收光度計是基于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而進行分析的一種常用的分析儀器。在比較早的年代,人們在實踐中已總結發現不同顏色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根據物質的這些顏色特性可對它進行分析和判別,如根據物質的顏色深淺程度來估計某種有色物質的含量,這實際上是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法的雛形。1852年,Beer提出了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即的朗伯—比耳定律,從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論基礎。1854年,Duboscq和Nessler將此理論應用于定量分析化學領域,并且設計了*臺比色計。191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制成了*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此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經不斷改進,出現自動記錄、自動打印、數字顯示、計算機控制等各種類型的儀器,使該儀器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也不斷提高,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目前,分光光度計在電子、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儀器得到飛速發展,功能更加齊全,在工業、農業、食品、二衛生、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被廣泛采用,成為生產和科研的有力檢測手段。一些比較先進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具有波長范圍寬、波長分辨率高、可實現全自動控制等優點。